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7 22:25:21
【推荐】语文教案4篇

【推荐】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的写法,能用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积累美好的语言。

3、整体感悟课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体会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习难点: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授课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MV《爱的奉献》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质朴的话语道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在英国作家莫里斯吉布森的作品里,就有一位医生,他与小镇上的人们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作品《冬夜的灯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偏僻 提防 穹隆 引擎 猝不及防

辽阔 无垠 启程 领悟 婉言谢绝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事件)

2〉读了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三、研读赏析

1、导学:文章以“冬夜的灯光”为题,有着怎样的含义?

本文以“冬夜的灯光”为标题,蕴含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实指,只在那个风雪冬夜里农户们为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还有另一方面的深层含义:冬夜喻指黑暗、寒冷,而灯光则象征光明、温暖。在那个荒凉、偏僻的小镇,真诚淳朴的友情,人与人之间的的相互关爱,深深打动了寒夜里出诊的医生,驱走了冬夜的黑暗、寒冷,温暖了夜行人的心,让人由衷地发出感叹:哦!温暖、明亮的冬夜灯光。

2、自主探究:

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1〉为什么偏僻、寒冷、荒凉的小镇在“我和我的妻子”心中充满了温暖、友谊和乐观?

2〉细读文章描写小镇和冬夜的语句,分组讨论:这些描写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3〉文章最后引用阿瑟查普曼的诗,有什么作用?

1〉加拿大西部的小镇虽然荒凉、偏僻,天气寒冷,却拥有淳朴而真挚的情意,这情意让荒凉的小镇和寒冷的冬夜洋溢着无限的温馨和暖意,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美好和温暖。

2〉文章写到小镇的荒凉,实际是为了和小镇上人们的热情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文章的主题。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更好的表现主题,本文对环境的描写主要是突出一个“冷”字和一个“暗”字,环境的“冷”与人情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暗”又更加突出了深夜中灯光的“亮”。

3〉从内容上说,进一步升华、概括了文章的主题。阿瑟查普曼的这几句诗,截取了“握手”与“笑容”两个意象,非常简洁、有力的传达出了西部地区人们品质的善良与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与关爱。这与文章主题是一致的。从结构上说,这首诗与文章第一段首尾呼应。诗中所说的笑容的“长久”,握手的“有力”,与第一段中“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一脉相承。从表达上说,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引用的这几句是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思考。

四、语言积累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千百年来积累了许多爱心方面的格言警句,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收录在集锦本中。

五、作业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自己、关爱他人,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好。你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么?以此为中心,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语文教案 篇2

15、 《父母的心》

〖学习目标〗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

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阅读文章思考

2. 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 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 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 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一、导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导入:我们今天学习日本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则小说《父母的心》。

板书课题: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颗红心。问:若给这个红心里添加一个词语,表达父母之心里最为宝贵的是什么,你觉得最适合添加的词是什么?

明确:爱

师:父母对于子女的疼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朱自清在散文《背影》里,以执意送儿子上火车并给他买橘子来表达;林海音追忆小学读书时一次雨天不想上学,被父亲打,他又担心我冻着送来花夹袄。在生活里,你的父母之爱心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师:思考,川端康成在《父母的心》一文里,父母的心又表现在哪里呢?

引导概括全文内容:本文讲述了穷人父母不舍得送掉自己孩子的故事。

二、梳理文脉,理解父母之爱

(一)认识到这个家庭的穷困

师:这个家庭的穷困你从哪里知道的?

阅读文章片段:

1.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这是做直接的外貌描写。由此看出这个家庭孩子多,而且生活比较窘迫。师问:为什么不用"衣衫破烂不堪"来描绘?

明确,这个家庭虽然穷困,可是父母还是竭尽全力照顾好他们。只是孩子们调皮,加上母亲怀里还有小孩子占着身子,衣服换洗不及或没有换洗衣服)

2."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这是语言描写。以父亲的口吻,说出家里的穷困状况,已经到了无法养活这几个孩子的地步了。)

3.师:有的同学还会从别处文字里,看到这个家庭的贫困——你能找到这里吗?

明确: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贵妇人。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

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

师:这是对比的写法。以贵妇人的形象来衬托,在她的眼里看出了两层意思:这个家庭很穷困;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才能享受天伦之乐。

师:这时这个穷困家庭面临一次转机。这就是,贵妇人想要收养他们的一个孩子。现在让我们理性分析一下,这个家庭的父母该不该送出自己孩子?

对比分析:送出的话,这个孩子进入富贵家庭,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而且这个家庭的生活困难也可以得到缓解。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送出去是最正确的选择。不送的话,他们的家庭可以保持完整,可是生活的困境要继续下去。

明确:送与不送,作为父母这是一个矛盾的选择。这个矛盾性集中体现在本文中的三次反悔。

(二)理解父母的爱心

1.全文写了三天的故事。梳理情节发展线:

空出三次反悔内容,引导学生填写(时间和转变):

第一天上午,贵夫人想收养孩子;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又反悔,送来二儿子——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换——第三天上午,快到北海道了,又反悔,想要回孩子。

2.注意几个时间词: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就来换回(大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来换回二儿子(二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白天);第三天上午,船快到北海道了,他们决定要回孩子(小女儿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多一点时间)。 可知,送出每一个孩子,作为父母心里都不好过。请你选择一个孩子,猜想一下,送出他之后这个家庭会发生什么故事?这是小说预留下的空白,也給读者留下了想像空间。

明确:清晨,是一早的意思;傍晚是天刚黑下来,这也说明时间很早。由此,可知父母的心情很焦急,迫切想要回孩子。而第三天上午,则写时间很迟。说明他们这一对父母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也不好意思反悔,所以始终犹豫,最后是即将隔离的现实迫使他们下了最后的决心。不惜一切,也要要回孩子。不然,这个后悔将是一辈子的。

2.注意,第一次送大儿子时,父母都在;第二次,因为反悔要用二儿子还回大儿子,这是父亲来的;第三次,还是反悔,要用女儿还回二儿子,这是母亲来的;第四次,因为想要回孩子,父母都来了。

对于他们父母几次出现,你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次父母与孩子最有告别,他们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反悔,父母谁都犹豫,不肯出面,所以由父母双方一方担责;而第四次,则是他们表达对于收养人的歉意,也说明他们不惜一切也想要回孩子。

占了上风。

4.这父母对于儿女的不舍,还在哪些细节处可以看出来呢?例如,父亲听到贵夫人想要一个孩子。他说,回家商量。可见,他是犹豫的。母亲送女儿换的时候,"难为情",也是表露出一份歉意,觉得对不起人,可是又舍不得孩子。

师:你是否可以理解了,题目中的父母之心是指什么?

明确,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不可割舍掉的"宝"。

三、认知明暗双线的结构

师:文中只写了这一对父母的心吗?

提示:文章还有一条暗线,在写父母之心。

明确,贵夫人,也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她最后还成全了这一对穷人父母,说明她也是理解父母之心的人。而且,也可以说,她虽然无子女,却也有父母之心。

师:这个贵夫人,她也有对于父母之心的理解,所以每一次换孩子,她都同意了,而且即使穷人父母毁约,她也没有收回报酬。她这么宽容和善待这个家庭,只是因为她也理解什么是父母的不舍之心。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发言

2. 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 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 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 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塌、挣”等5个生字,会写“隆、塌”等13个字,正确读写“创造、轰隆隆”等词语,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女娲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

4。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句,能有条理地讲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收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

第 一 课 时

谈神话传说,激阅读兴趣

1。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说给大家听听。

2。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比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动人的《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赶快读读吧!

2。同桌互读。

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如果对方有读得不准确的地方,请你帮他指出来。

3。默读。

a。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养成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b。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几句话说一说吗?

用心品读,细致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找出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2。选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交流释疑,赏析朗读

3。小组交流:

a。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

b。喜欢的段落和原因。

2。全班交流,释疑解难,感情朗读。

a。“挣扎、冶炼”等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b。抓住描写女娲着急、难过心情的语句,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女娲的善良。

如“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

c。抓住女娲补天历尽千难万险的语句,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的伟大精神。

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练读、评读、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积累语言。

第 二 课 时

复习巩固

有感情朗读课文,巩固认读生词。

互相合作,练习讲故事

1。自主练习讲故事。

2。小组合作讲故事,可以独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些情节,连成一个完整故事;也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或最精彩的情节;还可以创造性地改编、续编故事。

3。自愿讲故事,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4。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仪态是否端庄大方,故事情节是否完整生动,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有感染力。

识记生字,书写生字

1。自主识记生字,同桌交流识记小窍门。

例如:联系字意法,“燃、熄、炼”和火有关系;换偏旁法,“抬”字换偏旁变成“冶”字;“睁”字换偏旁变成“挣”字等。

2。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这一课有10个左右结构的字,有9个左窄右宽的字,有1个左右均衡的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左窄右宽的字如何占格,教师范写“隆、喷”等字。

课外拓展

1。抄写喜欢的语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或邻居小伙伴听。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本文使用散文形式写成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很适合朗读,所以,应以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读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运用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通过反复的朗读,领会比喻说明的道理。文中有些句子含有一定的哲理,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讨论,看看这些说法是否恰当。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黄河颂》,学生对背景知识有一些所了解,而黄河的相关视屏资料学生也看了不少,学生的情绪容易被调动起来。而比喻手的运用必须在理清说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比喻句及其作用。

过程和方法

揣摩文中关键词语的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怀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词语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创设情景由个人对待困难的态度引导学生考虑国家对待困难的态度,引出写作背景。

(二)朗读提示交流预习教师泛读,指出朗读技巧,学生根据朗读要求练习朗读。

(三)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讨论理解题目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提升意义通过了解同时代类似作品,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推荐】语文教案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